【禅理故事】“成功”之前,请先把嘴闭上
04-05 12:00

禅宗有“开口便错,动念即乖”的说法——一开口便是错误的,一动念则违背了真理。世间人也常说“沉默是金”,因此,我们应当学会缄默不语。

有一个乞丐在寺院见到菩萨被众人烧香叩拜,便向菩萨请求坐到他的位置。菩萨答应了,但提出一个条件:“只要你不开口讲话。”乞丐接受了这个条件,起初的几天里,他遭遇了许多不公平的事情,但他都忍耐着,没有开口。

一天,一位富翁来到寺院求菩萨赐予美德,在离开时,不小心将钱包丢在了地上,完全没有意识到。随后,乞丐看到周围的人都认为是菩萨显灵,便纷纷捡起钱包。乞丐心中想着要提醒富翁,但想到菩萨的嘱托,他又把话咽了回去。

不久,一个渔民来到寺院,祈求菩萨保佑他出海平安。就在他起身准备离开时,富翁与他迎面相遇,二人因钱包之事发生争执,并且打了起来。乞丐终于忍不住,大声喊道:“住手!”他随即将事情的真相告诉了两人。

乞丐平息了这场争斗,心中颇为得意,便前去向菩萨表功。然而,菩萨却说道:“你以为自己很公道,但因你开口,穷人未能得到那笔救命钱;富翁失去了施舍的机会,无法修得好德行;渔夫本应避过灾难,却因误会遭遇风浪,最终命丧海上。”

乞丐听后,沉默无言,默默离开了寺院。

其实,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佛学思想,都通过无数的公案向世人昭示:“沉默是金。”虽然道理我们都懂,但要做到却十分困难。相比之下,说话似乎容易,但保持沉默更为艰难。说话是本能,而闭嘴则是修养;说话技巧可以短期内掌握,但要真正做到闭嘴,需要长期的修炼。

然而,很多时候我们被本能驱使,口快而成祸,很多事情都因一时冲动而后悔。殊不知,口乃福祸之门,说与不说,结果截然不同。

在佛教中,有一门修行法门叫做“闭口禅”,也称“止语”或“禁语”,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减少口业。因为“口业”自古以来,都是修行人容易犯的过错,会遮掩人的“自性”,使得修行不能深入。佛家认为,人的言辞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心态与行为,还会影响他人的情绪和心灵状态。因此,消除口业,不仅是个人修行的重要内容,也是佛学中的核心教义之一。

当然,日常生活中的“闭口禅”修行非常困难,几乎没有人能够做到。然而,普通人若想减少口业,其实只需认识到言语的力量与影响。在说话之前,我们可以多思考一会儿,避免情绪和冲动影响,心怀谦卑,不自以为中心,不夸夸其谈、不傲慢自大,学习善语与不善语的教导,理解言辞的重要性与善语的力量,进而减少不善的言辞。

最值得注意的是,消除口业并非一蹴而就的事,它需要我们长时间的努力与修行,只有这样,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。


版权声明: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

已显示全部数据
版权所有@2021功德文化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权利